|  会长:尹华国    秘书长:刘亚鹏    总编辑:李飞    网站工作人员
 地 方成都  |   绵阳  |   德阳  |   自贡  |   攀枝花  |   泸州  |   广元  |   遂宁  |   内江  |   乐山  |   南充  |   宜宾  |   广安  |   达州  |   巴中  |   雅安  |   眉山  |   资阳  |   阿坝  |   甘孜  |   凉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 人

张大千与罗国荣的美味之交

作者:罗楷经 | 来源:北京晚报 | 发布于:2023-06-16 04:39:14

    张大千先生是20世纪蜚声国内外的画坛巨匠。在国内,他曾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更是给予这样的赞誉:“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先生也曾周游世界,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这位丹青圣手还是一位厨界高手。他走南闯北,吃遍天下。他不仅在烹饪理论上有所建树,还将理论付诸实践,烹制出很多美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四川生活的张大千,与享有“川菜圣手”美誉的罗国荣(笔者的父亲)有非常密切的来往,两人因为美食,留下了诸多故事。

  正在烹制美味的张大千

  上世纪六十年代,罗国荣在人民大会堂

  “开水白菜”赢得张大千赞誉

  罗国荣与张大千相识应不晩于1938年。那一年,张大千在战乱中从北平辗转回到四川成都。而当时,罗国荣(1911-1969)作为美食界的新星在四川崭露头角。

  出生于1926年,后被誉为“国宝级川菜泰斗”的黄子云师兄给我讲过一段趣闻: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罗国荣还在银行家丁次鹤的小园当主厨。有一次,丁次鹤宴请张大千等文化名流,席上诸公在议及时局的同时,又品尝了罗大师精美绝伦的菜肴后,其中一位先生诙谐地说道:“当今的美国总统叫罗斯福,丁先生家中这位师傅厨艺绝佳,他又姓罗,我看可以称他为厨界的罗斯福!”包括张大千在内的众人拍掌呼绝,从此“罗斯福”的雅称遂流传开来。

  1940年,罗国荣经营的颐之时开业,一时成为四川名流聚会的首选。抗战期间,张大千曾长期寓居成都名流严谷荪家,距离颐之时不远。张大千爱吃,也懂吃,他对罗国荣的厨艺有所教诲及启迪。

  笔者前段时间无意中查阅到《偶录爷爷旧作》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0年代,林山腴、谢无量、张大千、杨啸谷、严谷荪、陶亮生等又定期有文酒之会。林、张、杨三先生均善烹调。其时,名厨罗国荣初组颐之时餐馆。酒会就常在这里举行。有时又在林山腴、严谷荪家里,罗国荣周旋在这些老先生中间,耳提面命,使他受益不浅,再由他通过实践改进,于是颐之时的新菜愈多,而名气愈大,形成了自己的烹调风格。”

  这段话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罗国荣和包括大千先生在内的文化名流的频繁交往,罗国荣不仅得到了他们的指教,而且通过自己的改进、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张大千对罗国荣“开水白菜”的评价,就是个生动的证明。张大千在品尝了罗国荣的拿手绝活“开水白菜”时,不禁赞叹道:“此菜真可谓淡雅中品真味,清白间显神韵。”

  张大千还向罗国荣吟诵了唐代诗人张祜的《集灵台》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他补充道:在品尝完厚味醇浓的大菜后,再上开水白菜,恰似“淡扫蛾眉朝至尊”的虢国夫人,洗尽铅华脂粉,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姣好示人,怎不令宾客击掌呼绝。

  在另一次酒席宴上,众名家议及成都几个最知名的餐馆时,杨啸谷先生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我看拿来形容颐之时最恰当,诸君以为当否?”杨啸谷将罗国荣的颐之时比喻为峨眉山,这是颇为难得的荣誉,而大千先生则拊掌笑道:“比得好,比得好!”

  《四川烹饪》杂志曾刊载《罗国荣与颐之时》一文,文中对当年四川知名餐馆有这样的评论:“荣乐园与颐之时为一时瑜亮……比之绘画称之吴湖帆与张大千”。该文作者将罗国荣经营的颐之时比做画界的张大千,也可见当时颐之时的影响力。

  两人美食理念有诸多默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成都时,张大千与罗国荣两人切磋交流的美食,除了上文提到的开水白菜,还有鱼翅。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鱼翅和肉是张大千最钟爱的两样食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大千在南京居住时,特别喜欢北京谭家菜的黄焖鱼翅,喜欢到不惜血本的程度:他曾多次托人到北京去谭家买刚出锅的黄焖鱼翅,然后立刻空运到南京。

  其次,罗国荣对烹饪鱼翅颇有心得。向东先生在《百年川菜传奇》一文中对罗国荣的干烧鱼翅这样评价:“其时,罗国荣的干烧鱼翅已是技惊烹坛,味冠巴蜀。罗国荣烹烧时,通常把鱼翅佐以火腿、鸡汤反复煨烧,火候到时以筷匙挑触,如胶似丝、欲断又连,其色淡黄晶莹,其味鲜而不腻。……此菜不仅干烧技艺精湛,其装盘造型可谓首开先河,一应装饰辅料像牡丹、绿叶、蔬果、藤蔓均可一并食之,更为主菜增艳添味。”

  在当时,一个爱吃鱼翅,一个鱼翅做得极好,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道美味应该是多有交流。

  张大千离开四川之后,在他宴客的菜单上鱼翅常是镇桌头菜和酒席主角。在烹制的过程中,无论食材还是技法,或许就是两人交流的共同成果。

  张大千既是画坛巨匠,又是烹坛高手,他常常把绘画的艺术与烹饪的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罗国荣虽然远无大千先生在绘画方面的天分,但他一生都将烹饪当做艺术来不懈追求,又不断地得到像张大千、谢无量、林山腴、杨啸谷、盛光伟等文化名流的教导和指点,这使得他在美食界享受盛誉。

  他烹制的开水白菜、竹荪肝糕汤、蝴蝶海参、龙井鲍鱼、干烧鱼翅等名馔广受好评,时人这样评价:“出手不凡,似陈子昂之前不见古人”“罗国荣手下似颜鲁公(真卿)笔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千先生和罗国荣在对待西餐上也有很多默契之处。大千先生前半生主要生活在内地,后半生漂洋过海,足迹遍布世界,晩年则定居台湾。他在烹饪和美食上奉行“拿来主义”,常常是中西菜肴结合、中西做法并举、中西吃法交融。在一餐之中经常是既有中菜又有西菜。比如有中式烹调的红烧狮子头、凉拌鸡块、干烧冬笋、粉蒸羊肉等,又有西式做法的西洋汤圃鸡、粤菜鱼翅等。

  而罗国荣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就有向西餐学习的想法和实践。直到1954年,他进入北京饭店后,才迎来了学习西餐的大好时机。罗国荣当时已是北京饭店后厨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但他还是不断地向储礼藻大师学习西餐的做法,同时也虚心学习各大菜系的做法,在北京饭店传为佳话。

  在北京饭店,罗国荣在国宴和重大宴会上制作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艺术内涵。

  196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给厨师、理发师等72位表现优异的服务人员授予“技师”称号,罗国荣便荣列其中。

  与张罗两人交往相关的往事

  与张大千和罗国荣两人相关的交往,还有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大千先生晚年定居台湾后,和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组织了一个“三张一王转转会”。其实这就是个好友轮流做东的美食聚会,轮到谁就由谁拿出看家本领来待客。这个“转转会”上的三位与罗国荣都有交集:1935年就吃过罗国荣烹制的美味的张学良,还有罗国荣不做主厨就不请客的张群,张大千就更不用说了。在他们的多次聚会中,或多或少会提及罗国荣。

  据一位朋友对我母亲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转转会”上,张群吩咐他儿子说:你到北京、成都、重庆的名饭店去吃饭,给我打听罗国荣现在怎么样了?如果能见到他,就说我问候他。张群的儿子打听了一圈后,给他父亲带回遗憾的答案:罗国荣早在1969年便已去世。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饭店派黄子云等名厨去日本举办“中国北京饭店名菜节”。当时在日本,有一位被誉为“日本川菜之祖”的名厨。最奇特的是,凡是遇到四川人来这个店就餐,都免费招待一顿,并要让客人听他讲一个故事。

  原来,这位在日本鼎鼎大名的川菜名厨,与罗国荣有深厚的渊源。当年,在四川时,张大千要招聘一名家厨,一位青年人前往应聘。这位叫陈建民的青年,厨艺并不成熟,张大千起初不打算要,罗国荣知道此事后就对大千先生说:“此人我了解,厨艺虽差些,但人品很好,以后大师您和其他人都可以指点他。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定可成才。我劝大师还是留下他吧。”

  于是张大千收下了这名青年。他跟着张大千学习厨艺,十分勤奋,其间又多次获得罗国荣的指点,后来果然成了一位川菜名厨。再后来,他去日本发展,事业兴旺,名噪东瀛。

  陈建民在日本开了川菜馆之后,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遇到四川人来就餐,除了免费招待一顿饭之外,还要将上述故事讲给客人听。

  黄子云知道陈建民和师傅罗国荣的这段往事,就带了几个同事一起去拜访他。陈建民一看罗国荣的徒弟来了,兴奋异常,激动万分。当黄子云和他说到师傅已经故去时,陈建民含着热泪说:“我早听说了,你师傅是我的恩人,我们全家都忘不了他。”

  陈建民在日本开的“四川饭店”,珍藏了四十多幅张大千的画。他说:“张大千是我的老朋友,生前常来这里吃饭,他特别喜欢吃我的辣子鸡块。现在,我已经将这道菜命名为‘大千鸡’了。”

  因为与张大千交好,罗国荣也和其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被人们誉为“百岁画仙”的晏济元先生(1901-2011),与张大千先生自幼就形影相随,共同研习书画,交情至深。1962年,晏济元因双肩关节炎赴京治病,先后寓居吴作人家和罗国荣家。

  当时晏先生经济上极困难,而且被打成“右派”,又赶上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罗国荣冒着极大风险,将晏济元接到自己位于霞公府15号的家中款待他。罗国荣不仅帮他解决了食宿之困,而且和谢无量等人商议,如何资助他,治疗关节炎。后来,晏先生要回去之前,将自己的一幅《玉树文鸠》赠予罗国荣,以表感谢。

  1964年晏济元来京,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他的40余幅作品。此次晏先生进京仍寓于罗国荣家中,二人情谊更加深厚。岂料此次竟成永诀。

  改革开放后,晏济元境遇大改,蜚声画坛,但他不忘旧情,多次与人谈及当年与罗国荣交往的深厚友谊。他说:“罗国荣这个人,以前大家就称他是‘小孟尝’,真是名不虚传。我和他虽然旧有交往,他到北京后,我们并无联系。在那种环境下,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真是难得。患难见真交!”

  当年,张大千在品尝罗国荣的美味佳肴后,数次向罗国荣赠送画作,包括条幅和扇面。成都颐之时餐厅的包间里也有张大千的作品。不过,在后来的岁月变迁中,我们家收藏的张大千的画都不见了。

  虽然这些画作如今在罗家已无踪影,但这些被罗国荣视为珍宝的佳作,见证了两位“圣手”一生的友谊。(罗楷经)


编辑:李飞



更新时间:2023-06-16 04:39:14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马广胜:让中国人有自己的牛羊肉

下一篇:华派集团谢建勇: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网站首页 | 研究会介绍 | 研究会章程 | 研究会活动 | 领导成员 | 专家团队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 网站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