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长:尹华国    秘书长:刘亚鹏    总编辑:李飞    网站工作人员
 地 方成都  |   绵阳  |   德阳  |   自贡  |   攀枝花  |   泸州  |   广元  |   遂宁  |   内江  |   乐山  |   南充  |   宜宾  |   广安  |   达州  |   巴中  |   雅安  |   眉山  |   资阳  |   阿坝  |   甘孜  |   凉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好吃到底有多好

作者:苟行健 | 来源:四川食文化网 | 发布于:2023-10-18 12:32:53

好吃到底有多好

专栏作者/苟行健(行見) 【川菜二十四节气文化非遗传承人】

华灯初上,当你漫步在“世界美食之都”称谓的成都时,你会发现,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这里上万家餐馆依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入夜,正是大家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结伴“杀馆子”的最佳时机。你不敢相信,成都的“鬼饮食”有多受欢迎,有的街边那毫不打眼的“苍蝇馆子”还需要排队喊号候餐,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一个多小时才能进堂大快朵颐。

是的,这里不是在打折促销,也并非限量供应,只凭“好吃”二字吸引众多“吃货”乐此不疲。让不少初到成都的人叹为观止。在酒足饭饱之余,翘着二郎腿悠哉游哉地一起摆摆玄龙门阵、吹吹壳子,比如啥子“月球需要抛光,长城就要贴瓷砖,太平洋马上要加盖盖的大工程就要招标了!”希望把这大好发财信息第一个透露给身边的人。边打着饱嗝边剔着牙缝里的余孽,抿嘴回味后来一句“巴适、安逸、味道简直不摆了”,那种满足快活感赛似活神仙。民以食为天!作为普通老百姓得生如此,夫复何求?无怪乎有外地人来成都后感慨:在成都生活是幸福的,爱上成都却是痛苦的,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其实,四川俚语“巴适、安逸、味道简直不摆了”在此处讲的就是“好吃”,这里的“好[hǎo]吃”不是“好[hào]吃”。大家在直观评价一家餐馆或者一个厨师炒的菜时,都会说好吃与否?或者初到一个城市去时,也总是提前打探有什么好吃的?“好吃”似乎就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关键标准。在行业大会、小会上,甚至国际美食论坛上“好吃”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大蓉和、回望炊烟、成蹊、蓉耀集团等餐饮企业更是把“好吃”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每年全国产品交流会的主题“好吃、好看、好卖”等。既然“好吃”变得如此重要的时候,于是乎我开始困惑了,好吃到底有多好?我惊喜地发现一样好吃的,吆喝狐朋狗友去饕餮共享后,总会有人嘀咕“好难吃哦!吹的凶,不咋个样的嘛”,于是乎我开始凌乱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吃?

毕竟在这个行当从业二十多年了,哪天冷不丁被问到好吃到底有多好?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岂不汗颜?我便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处查阅资料想充实武装下自己,在网海里搜索“好吃”这个词汇的结果居然有一亿多条,而“好吃到底有多好?”一条信息都没有,看来“吃货”横行,知音难觅。

熬更守夜地找好吃到底有多好?还是没有得出个所以然。最后我只有抓住一切机会的间隙,去请教美食家、烹饪大师些,寄希望他们能够以解惑。最终众说纷纭,各说各话,但都觉得好不好吃是一个终极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打破砂锅想继续往下问个究竟时,没有人能够真正回答个之曰,害得都不好意思再在他们面前耍斧头,以免显得我的不知趣。兜一大圈后,好吃到底有多好?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乎只好闭门思过,与各位在此悬摆哈哈儿好吃到底有多好?权作龙门阵,最后就看哪个把哪个摆翻起了?


饿了 啥子都好吃

在古代,我想应该只有皇帝老儿的一日三餐才是好吃的最高标准了。话说餐饮行业的祖师爷詹王,在开国初期,隋文帝食遍山珍海味以至腻烦,觉得啥都不好吃,大量御厨招杀身之祸,厨师纷纷改行,隋文帝广贴黄榜征御厨。詹鼠愤而揭榜,叩见隋文帝,告知最好吃的菜肴就是“饿”。隋文帝急于找“饿”,带着大臣跑遍大街小巷,饥肠辘辘。这时詹鼠奉上做好的菜肴取其名曰“金鸡报晓”,隋文帝吃后龙颜大悦,并悟出治国安邦之道。从此,隋文帝体恤民情,励精图治,使隋朝走向兴盛。

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詹鼠为詹王,民间尊詹王为厨师福星。詹王死后,还规定在他的忌日即八月十三日,让老百姓祭祀。人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都要聚会,缅怀和祭奠饮食行业祖师爷——詹王,同时也交友联谊可以相互切磋厨艺。

原来饿了,啥子都好吃!


好吃与情感有关

好吃莫过家常菜!饭菜好吃与否?情感也占很大的比例,要不怎么说最爱妈妈烧的菜呢。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饭菜吃得满口香”,只要心情好,看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经常到一个馆子喜欢吃一道菜,如果哪天这道菜不好吃了,有种说法就是今天炒这个菜的师傅心情不好。

我想,大家更喜欢的还是家常菜,喜欢母亲做的好吃的。对于外地菜肴,因为对本土人来讲有新奇感,可以吃吃新鲜,但是时间稍长,还是怀念家乡的那个味儿。作为喜食麻辣重口味的四川人,应该许多人都与我有同感,如果出差或旅游到外地十天半个月的话,包许整个人提不起精气神,会痨肠寡肚受不了,在回四川的飞机上一想到那滋味川菜、麻辣火锅就会情不自禁地吞咽清口水。经常遇到飞机在天府机场一落地,不少人打开手机第一件事就在呼朋唤友去吃川菜蒸火锅。极端的甚至有人到了外地会出现茶饭不思、上吐下泻、水土不服的强烈反应,治愈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回到家乡喝上家乡水、吃上家乡饭。

记得在我们四川的民间,每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后为了和解,通常一方会主动邀请另一方吃顿饭表示歉意,被邀请方如果情绪不好总会甩上一句“你就是请老子吃龙肉我都莫得胃口,只要人对头,猪头都可以当刀头,吃啥子都好吃”。现在城市里时兴当“都市农夫”,大家在阳台、楼顶自己种菜。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精心呵护,日日照料投入情感,当收获烹饪入口时,感觉比平日里在菜市场买的食材就是要香甜得多。那是因为在品尝时,多了一份辛勤劳动付出后收获的喜悦。

是否好吃?看来与进食者的情感是有关的。


正宗的才好吃

“好吃”和“不好吃”到底如何来定义?有行业专家认为,现在不少餐馆卖的经典老川菜一点都不正宗了,只是名称、形式的复制,厨师在制作过程中,食材、火候稍微欠缺一点,就从好吃变成不好吃了。又有很多新派川菜餐馆抱怨潜心研究出来的新菜品,一推出来,立即就被复制。“菜品无法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专利。”没有一个准入制,研发的积极性很受打击。有专家支招,解决这些尴尬问题,需要推进标准化的执行,只有通过标准烹制的菜就正宗,才好吃。

媒体曾报道“最适合做正宗回锅肉的成都成华猪濒临灭绝”的消息成为媒体与网友关注的焦点。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同为川菜地域其他媒体的专门刊文强烈反对,甚至引来部分网民的骂声。

回锅肉作为一道四川名菜,不光是所选择的猪肉品种决定了它的美味度,其配料比如豆豉、蒜苗等也很关键,加之后期的烹饪手法和技巧,原料和程序的配合才能达到完美。在四川,回锅肉的别名又叫“妈妈香”,是因为在很早以前,回锅肉是用家养的土猪,在祭祀先祖后,再从田地里掐的蒜苗、妈妈做的豆豉一起回锅炒出来,十里飘香。因此,做回锅肉,猪的品种并不重要,只要是吃粮食长大、生长周期在。

对于烹饪界来讲,原材料的选择肯定是第一位,回锅肉最好的材料其实就是土猪肉。可是对于做生意开餐馆的来讲,回锅肉毕竟是一道家常菜,土猪肉现在比较难找,而且成本较高,一般多在后期烹饪的手法和技巧上下功夫。难道这些回锅肉你能说它没有按标准烹制出来就不是正宗的回锅肉?就不好吃?


好吃就是标准

“长沙厨师不服湘菜烹饪标准,认为好吃才是标准”新闻报道中说,长期以来,辣椒炒肉这道湘菜虽然“名声很大”,但在具体制作中,缺少一些基本的、可行的标准。比如说肉和辣椒的分量,有的酒楼的标准可能就是“四六开”,而有的餐馆的标准又会有所不同。专家些一致认为“正因为这样,湘菜急需要一个标准。”令专家些呕心沥血制定“湘菜标准”的人没有料想到的是,“湘菜标准”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人士的关注,网络上一片哗然。行业内大家更是不以为然,不少厨师认为好吃才是标准。

  记得一位在浙江开川菜馆的老板表示,标准对当地的餐饮本土企业还是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但不会涉及到外地的餐饮企业。在福建的川菜早就入乡随俗,几乎不怎么使用花椒,就是海椒也使用的比较少,可以说,是把浙江人的喜欢看成“标准”,食客觉得好吃,就是最高标准。所谓的正宗川菜也许只有我们自己才说的清楚。

饮食文化是一门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相对于西餐而言,中国菜的烹饪更多的是靠厨师的手法以及对火候的掌握,菜肴的各种食料都很难进行量化,适量、少许已成为烹饪中的常用词汇。很多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士就认为,“无论是什么菜系,饮食业能够生存的惟一标准就是能吸引食客,而非菜系的招牌”。

面对目前市场经济近乎白热化的饮食行业竞争,现在的各菜系尽管基本特色仍然保持,但就其内容或表象恐怕也早已经此一时彼一时了。只有保持饮食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推陈出新吸引顾客,才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才能走出去。最平民化的川菜之所以生命力如此旺盛,就是在于它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大蓉和、回望炊烟、成蹊、蓉耀集团等餐饮企业就是做融合创新川菜求得生存谋得发展的,其特点就是以川菜为根基,创新出“形如淮扬,味在川,色及杭帮,精其粤,地道蜀风又似湘”的新派川菜,全程以食客的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菜要好吃。

如果把餐饮当成工业产品,也许可以标准化,但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话,这样做就是悲剧。各个菜系自成体系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而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往往一方面得益于饮食特色和历史人文之影响,另一方面恐怕还在于不断的改进、推陈出新。如果标准化一旦动用政府行政力量去推广,很可能会导致创新的萎缩。我觉得标准化的东西,最好还是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比较好。

所以,在争议中制定的“菜系标准”并不被所有餐饮界人士“买账”也就必然。大家都说:好吃就是标准!


对于餐馆 好吃 还要好看 好卖

我们在“吃”上琢磨了五千年,找吃的,想吃的,做吃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饕餮之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唯烹饪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在这种强大的竞争优势后面,我们的祖先曾经过多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钻研,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

对于好吃这个问题,没有哪家餐馆不重视,毕竟开餐馆是做生意要赚钱的嘛。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既然我们成天在琢磨:吃什么?怎么吃?啥好吃?我们可不能像普通“吃货”一样凭感觉。要将好吃从口味的内容上分解细化,更要引入市场营销这把尺子来衡量菜品的价值。把好吃转化为好看、好卖,让餐馆创造价值活下来才是王道。

好吃与否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细分出以下几个要素,包括味道、口感、气味,还应该包括形态、形状和颜色。味道是从舌头的味觉感知出来的;口感是从牙齿舌尖感知到的;气味是从鼻子闻到的;形态是由嘴巴感知的,形状和颜色基本上靠眼睛所见。它们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创造出千奇百怪、无穷无尽的口味来。

问题的难点在于,什么是消费者喜欢又具有营养价值的?香的、甜的、松软的、爽口的就一定好吃并且畅销吗?常识告诉我们,事情绝对不是这样,不然就不会有让人趋之若鹜的臭豆腐,也不会让人开怀畅饮如“马尿”般的啤酒了。人对于口味好恶就像对待颜色,你不能说红色是好看的颜色,黑色是难看的颜色。

我们在追求食物口味好吃时,还应重视好看这个“卖相”的问题。食物的颜色,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情,撩拨人们的食欲。据有关专家介绍,各种色彩的食物对情绪的影响都有所不同,而不同颜色的食物具有调节和改善心情的作用。专家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摄取颜色具有的能量,最好的办法是吃进肚子里。吃下食物的色彩,可调动起内在情绪。例如红色菜肴使人们会感到亢奋;黑色食品给人质朴、味浓、壮实的食欲感;面对白色菜肴时,人们会感觉轻松;而黄色能产生令人振奋的效果,刺激大脑活动情况,感受到温暖与舒适。烹饪食物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本身的颜色,不进行过多加工,追求本色本味最好。

人类追寻美味的乐趣就在于,苦辣酸甜麻,红黄兰绿紫,软硬酥爽滑,千万种滋味,千万种享受。作为普通消费者,也许只管对口味本身喜欢不喜欢。

相对于市场经济开餐馆做生意来讲,菜品是否好吃、好看?最终还是要看能否卖得出去。就口味论口味,就花样弄花样得出的结论会误导菜品的市场价值,就好比厨师自认为自己烹制的菜品好吃的不得了,但就是没有消费者买单的话,再好吃也就不叫好吃了,只能成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蓉和、回望炊烟、成蹊、蓉耀集团等餐饮企业一贯倡导的市场经营理念“做卖得出去的产品”,“好吃是市场告诉我们的,不是自己标榜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吃、好看、好卖”也是大蓉和、回望炊烟、成蹊、蓉耀集团餐饮企业每年菜品交流会的主题,二十多年来就是一直围绕这个主题活到了现在。所以,对于开餐馆做生意,好吃还要好看、好卖才对,也就是菜肴达到“观之提神,品之回味”。我们做餐饮所倡导的“好吃、好看、好卖”与食品加工企业倡导的“好看、好吃、好卖”是有所区别的。


吃得健康才叫好吃

曾有媒体报道:一盒奶含十一种添加剂,只为“好看、好吃、好卖。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食品添加剂有着“神奇”的功效,因此食品企业才在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有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被无节制地滥用。一些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用量范围内,能让我们吃到美味可口和保质期长的好吃食品。更大的危害在于一些商家违法使用化工原料,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福尔马林都属于化工原料,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比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提炼地沟油、火锅增香剂、福尔马林泡毛肚、硫磺熏竹笋等食品安全事件。

现在的不少厨师些,做菜简直离不开各种调味品。一上灶,面前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些,灶台周边放不下,还要在墙壁上摆放一、两层,就好象化学家在做实验。普通食材也已经没有新意而无法创新,四处打探一些稀奇古怪的原材料来增加新奇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过去的老师傅们,在没有任何调味品的条件下,仅仅利用每天熬制的一大锅骨头高汤吊味,用再普通不过的原材料就能烹制出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经典好吃菜品。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 “鱼香肉丝”不见鱼,恰好是川菜饮食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吃鱼不见鱼。再如川菜的“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废片”等脍炙人口、蜚声海外,其选料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需要什么调味品,烹制也没有那么多的花样。

前段时间有幸观看了行业友人收集的那套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老川菜专辑,里面一些已逝的老川菜师傅们朴实无华,一板一眼从选材到刀工到烹制,那种敬业精神和对食材的尊重,使人不得不敬佩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艺。不象现在的速成厨师些,几个月走马观花就可以拿个中级烹饪师职业鉴定证书闯荡江湖了。

记得物质匮乏时期,仅听说油水多占荤腥就流口水,能够吃上一顿肉,我们四川俚语称为“吃匏汤、打牙祭”,就觉得好吃得不得了啊,烹饪没啥花样,更谈不上要加什么调味品了。现在人们富裕了,物资也丰富了,大家的口味也挑剔了。食品大多以浓、香、艳、甜见长,天然材料无法给力,利用科技的发达提炼分离了各种添加剂以保鲜、增香、加色食品,于是就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搞出虚假的色香味型名堂来,以此欺骗性地满足我们的嘴巴、舌尖、鼻子和眼睛。

更有黑心的烧卤店,为了让卤菜的卖相好看乱添加色素增加卖相,为了增加香味乱添加化学增香剂,为了使口感新鲜好吃,人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乱用化工原料浸泡加工食材。常年吃了那些化工原料加工的添加剂食品后,难怪乎现在的人们会患上这么多疑难杂症,目睹不少人痛苦地做化疗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赚点钱财伤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黑心商家些,就是赤裸裸的谋财害命。

随着收入的提高,需求的升级,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环保、健康。尤其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丑闻频出,才唤起了大家对生命健康的集体关注,开始追求天然本色的、不经过伪装的、有益健康的,没有谁想吃进一肚子添加剂。但是至少可以肯定,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已经升级和分层,吃营养、吃健康已经成为主流。

食用天然的食材,终归要比过多吃下去那些合成化工物质好得多。借用随园老人在《随园食单·须知单》中的话,首先要“先天须知”,选好新鲜并适合做菜的材料,这就又需要“时节须知”了,岁时令节,应时肴馔。食材选好,然后洗涮调剂,火候配搭得法,烹调上考究配合。这样好的原料,烹调又配合得宜,食物的本味就被渲染出来了,这样就能达到至味。

好吃不能仅仅满足口味感官上的安逸,好吃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体征需求,天食人伦,我们更要好吃得营养、健康才对。


众口难调 适口者珍

古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是说每个人对味道的偏好不一样。同一道菜,隔了一座山一座桥,味道就不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地理等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物产的不同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好吃与人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很难在饮食上形成统一的喜好。虽然孟老夫子讲过:“味之于口,有同嗜焉。”说的是大众的口味有相通、相同的地方,但这只是广义的说法。比如四川喜麻辣,江浙人喜甜,广东人喜清淡,各地口味还是有着差别的。一般来讲是因地、因人而异。

食物的味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吃不好吃的问题,在喜欢这种口味人的眼里就变得好吃。比如说臭豆腐和榴莲,不喜欢的人对其敬而远之,但喜欢的人则爱不释口。一些地域饮食嗜好对于土著来说就好吃得很啊,但对于一些国家和民族就十分的恶心和反感。简单的评价一个地方的食物好吃与否,只能是少数人的官感,而不能以此来否定那个地方的东西不好吃。地方风味也是如此,中国文化就讲究“和而不同”。

一如法国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一样,食物的味道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好吃与否的标准。撇去关于臭豆腐、榴莲的纷争,即使在于茄子、豆角、芹菜、胡萝卜,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其实,到底有多么好吃?每个人或许都可以说个子丑寅卯,就是我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看来真是众口难调,适口者珍。


好吃应该人道

我们闲摆下饮食的一个分支:虐食。虐食的意思是为了追求菜肴的好吃和食材的新鲜,往往用某种极端的方式对待动物。让鹅在烧红的铁篦子上漫步而取掌的故事,部分人曾听说过。相信把活驴拴好而泼沸水取肉大家都知道了,去年冬天就曾报道过北方一卖驴肉的店铺,当时引起了社会一致的批判。

如今有钱人多起来了,不少人也开始过瘾曾经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品尝的珍稀名贵食材,他们认为用“猴脑、熊掌、鹿茸、鱼翅”等烹饪出来的美味佳肴那才叫个“好吃”。至今不少人坚信吃什么补什么的原理。

其中不乏一些通过玩花样找历史文化渊源,鼓捣出所谓美食。经常看到电视《美食栏目》介绍好吃的,结尾问到掌勺大师傅为什么做的菜这么好吃喃?无一例外都会描述:那是因为在烹制过程中添加了由几十味名贵中草药独家研发的秘制汤料,使用了祖传N代人的秘制烹饪技艺,外加正宗的食材是如何的绿色无污染。甚至有的食材为了体现珍贵,标榜来源于北纬、南纬多少度,刚空运回来,以期来说明自己的美食是如何的新鲜好吃,添加神秘感增加噱头。

其实,“虐食”不是我国餐饮文化独有,食材折磨在国外饮食文化中也不例外。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片中一个做寿司的厨师叫小野三郎的,是当时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记得有个情节很有意思,就是他说别的店里把章鱼按摩30分钟然后可以做菜,但在他这里章鱼必须按摩45分钟才能做,于是一个小厨子在一个盆里一本正经的给章鱼按摩……还有个片段,小野三郎找到一个卖鱼的说:这里有几百条章鱼,但在我眼里只有一条,就是那条最好的。如此这翻苛刻选料,鼓捣食材,又出自地球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之手的东东,你好意思冒失地来一句“好吃吗?”

据说世界上能跟中国美食抗衡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法国,一个是意大利,法国人当年也不是那么文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在烤乳猪之前要先给那猪一百杀威棒,据说这样就能把血液集中起来,烤出来的肉口感更好。这种技术现在失传了,原因就是觉得这样对待生命不“人道”。

在个人看来,放弃口腹的“至高享受”而追求人道地对待动物是一种进步。我们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尊重食材,善待一切生命,没有了他们人类也将不存在。


你好[hào]哪一口

悬摆到这里,好[hǎo]吃倒是和好[hào]吃有着很大关系了。对于老饕,没办法就“好[hào]吃这一口”啊!好吃到底有多好?吃亦如人生,都是小马过河,知味各不同,只有我们自己亲口试了才晓得。在忙忙碌碌中总是在意别人时,我们却忘记自己到底好哪一口。

人生就像吃饭,只不过用嘴吃饭人人都无师自通,用心吃饭则有一定难度,即使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能学得会。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你有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各有资禀”,如“物各有先天”,必须遵循自己的先天,找到自己到底好哪一口,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天才。不然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千万人的天才被埋没,被“不抛弃、不放弃”的暗淡时光所磨灭,个人应有的尊重被抹杀。而人们庸庸碌碌地还认为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许三多”。

人同食物一样皆有本性,不可矫揉造作,应当“顺其自然,自成小巧”。何必眼红嫉妒“张三又升迁了,李四又刚换大别墅了,王二麻子一大把年龄又婚了……”攀比除了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焦躁,更是逐渐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当我们在黑暗崎岖的世界中一路前行时,当我们受到绝望的压迫彻骨的寂寞时,一定要寻到自我智慧的烛照,找到自己到底好哪一口,不要在黑暗中迷失自己,这样最终得以觅得自己要走的路。“味道”如何?“好吃”与否?只有我们自己才晓得。人生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简单而快乐,我们要安静自信地生活下去,不要被打扰。


偷得浮生半日闲,玄摆这么久的龙门阵,好吃到底有多好?现在信不信由你,总之我是信了,到头来却把自己摆翻起了。卖饭侍候人是辛苦的活儿,如今眼下这行当竞争激烈也不光景,还是赶紧去接大工程来钱快,听说“月球要抛光,长城要贴瓷砖,太平洋要加盖盖正在招标中”?

作者:苟行健 简介


餐饮投资人、餐饮创业导师

国家级高级技师

中国地标美食(食材)专家评审员

餐饮饭店业国家级注册评委、裁判员

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艺术家

川菜文化国际推广大使、职业学院特聘副教授

川菜川剧文化周厨王邀请赛“匠心厨王”

成渝黔三地创新菜品“领军人物”、四川省当代名厨

CDTV、SCTV、CCTV常驻特邀川菜大厨

成都市餐饮评标专家库成员、成都市总工会专家评委库成员、

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成都市技术能手、成都工匠、濯锦十佳工匠

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饭协特色菜系与地标美食副主席

四川省食文化研究会名厨委员会副主席

成都市川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理事长

成都餐饮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青年名厨委员会副主席

成都市【苟行健劳模与创新人才工作室】领办人

川菜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传承人

大蓉和、回望炊烟、成蹊、蓉归、蓉耀•二十四時味等品牌餐饮主理人/厨政总监/技术指导


编辑:李飞




更新时间:2023-10-18 12:32:53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珍惜每一粒粮食 不负好“食”光

下一篇:2023“振兴川茶·代代相承”川茶技艺拜师大典在成都茶博会隆重举办

网站首页 | 研究会介绍 | 研究会章程 | 研究会活动 | 领导成员 | 专家团队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 网站工作人员